現階段抗菌防霉建材作為一種新型環保功能型產品,其發展時間相對較短,某些產品的作用形式也比較特殊,目前對其性能的標價表征仍不完善。通過查詢國內外相關標準發現,建筑材料抗菌防霉檢測方法不如抗菌紡織品的檢測標準成熟,但是抗菌塑料、涂料、陶瓷、玻璃也均有相對應的行業標準進行評價。目前為止,抗菌防霉檢測主要有奎因法、吸收法、震蕩燒瓶法、貼膜法、抑菌環法(暈圈法)等。
國內外相關標準中抗菌防霉檢測主要通過培養皿法和懸掛法進行,在建材產品中應用更廣的是培養皿法。這是因為培養皿法每個樣品都相對獨立,互不干擾,節省空間,但是其需要充分的無機鹽培養基保持濕度;而懸掛法在多個樣品同時試驗時需要多個潮濕箱并占據大量的空間,可操作性較差。
目前建材產品的抗菌性能檢測多選用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氏菌,QB/T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肺炎克雷伯氏菌,ISO采用了銅綠假單胞菌。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革蘭氏陽性菌中抵抗力強的致病菌。大腸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均屬于革蘭氏陰性菌。除以上四種菌種外,現行多數標準規定了檢測過程中可根據產品自身特性選擇增加其他測試菌種。
在建材產品的抗菌性能表征方面,國外的抗菌性能測試相關標準JISZ、ISO以及國內較新制定的GB/T均采用抗菌活性來表征產品的抗菌性能,國內系列標準均采用抗菌效率和抗菌效率耐久性指標來表征產品的抗菌性能。
針對不同的建材產品,相關標準選用了不同的菌種,這是由不同菌種的分布廣泛性、生態特征穩定性、菌種對材料的侵蝕性,以及菌種之間是否有相互抑制作用等因素決定的。但是所有建材產品中均使用了黑曲霉和球毛殼霉,這是因為黑曲霉在樹脂、涂層、塑料等多種材料上均能大量生長,而球毛殼霉是環境中令人不快發霉氣味的主要來源。
現行標準對建材產品抗霉菌性能的表征主要通過培養皿法進行,僅在GB/T中規定了對于大件樣品和不規則樣品可以用懸掛法進行檢測。在試件長霉的情況下,所有功能性建材產品的防霉菌性能均依據其長霉面積進行劃分,進而通過防霉等級來定性表征,但對于長霉試件表面的霉菌種類及其生長形態等信息均沒有進一步的檢測進行分析說明。